致冻卵案徐枣枣和詹青云:维权解决不了的,靠什么解决?

菜单

致冻卵案徐枣枣和詹青云:维权解决不了的,靠什么解决?

发布日期:2025-01-13 01:04:23编辑:佚名

林志玲冻卵_林志玲液体裙_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

徐枣枣是谁?她是12月23日开庭的“冻卵案”的当事人。

徐枣枣今年 31 岁,想冻卵,却发现国内只给已婚女性做冻卵,于是,她能做的,就把医院告上法庭。

12 月 23 日 10 点,她的案子将在北京朝阳法院开庭。这是全国首例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案。

林志玲液体裙_林志玲冻卵_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

徐枣枣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门口等待案件开庭。来源:界面新闻 摄影:蔡星卓

此案一出,引来网友一边倒的声援,还有梁建章和詹青云等大神为她隔空辩护。

目前,老白曾致电此案律师,律师透露此案在进一步审理中,当事人和律师都持谨慎乐观态度。

作为医疗行业内专业人士,老白在此想提醒枣枣和各位关注冻卵平权的朋友,冻卵的难题在中国,政策只是个开始。

31岁的徐枣枣是冻卵的最佳阶段吗?为啥阿娇林志玲做的冻卵手术没价值?为什么冻卵了不一定能解冻,解冻了不一定能活产?这过程最关键的环节有哪些?

冻卵是为了什么?

选择冻卵的直接目的是缓解婚育压力。

很多女孩囿于催婚和事业上升期的两难选择,会渴望用「冻卵技术」打一个时间差,希望事业有成时候遇到真爱还能有20岁的卵子为自己繁育爱情结晶,所以争取平权的呼声很高。

如果政策解绑,她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冻卵。

林志玲液体裙_林志玲冻卵_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

独立女性papi引发热议的排行榜

但是冻卵的根本目的是,将来想生的时候就能生,不是冻完就万事大吉了!那么,将来想生的时候,如何保证拿到结果就很关键。

不然就像是买了一个保险,等到想用的时候,发现不能兑现,不是白白浪费了金钱和希望吗?

目前冻卵技术是成熟稳定,但是稳定中有瓶颈,那就是试管婴儿的活产率。

试管婴儿活产率应谨慎乐观

为啥试管婴儿会有活产率一说?想做试管婴儿,卵子从解冻到植入子宫会有一定的折损。

因为中国没有大数据,我们以美国数据为准,老白一步一步帮你计算:

第一步解冻复苏,成功率90%以上,会有10%左右的折损;

第二步养囊期,精子卵子培养出胚囊的时候有部分折损,数据不明;第三步基因筛查期,通过PGS和PGD筛查的健康胚胎有33.3%。

林志玲液体裙_林志玲冻卵_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

所以,最后平均活产率极大可能在30%左右徘徊,这与美国的公开数据不谋而合

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_林志玲冻卵_林志玲液体裙

如何想生就能生?

要想提高活产率,有三个法宝需要姑娘们记住——

第一,在35岁之前做冻卵,并且至少冻15颗。

明星们冻的个位数肯定不够用的,比如阿娇冻了3颗、据传林志玲冻了9颗,根据损耗率推算,可能解冻价值不大,姑娘们不要模仿。

个体活产率和卵子年龄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。35岁以下的卵子活产率最高。所以,如果有条件,抓紧在35岁之前做了冻卵手术,拖到政策允许可能错过冻卵黄金时间。

请看图35岁以下,取卵15颗,活产率能达到90%,取卵14颗,却连70%都不到。

林志玲冻卵_林志玲液体裙_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

第二,选择一家拥有更高科研水平的实验室的机构

为什么是胚胎实验室?冻卵和试管婴儿的关键步骤都是在胚胎实验室完成的。

林志玲冻卵_林志玲液体裙_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

不论是徐枣枣提到的体外受精(IVF),还是大家所不熟知的其他技术,比如:玻璃化冷冻技术是指在冷冻卵子前用“防冻”溶液(DMSO)代替卵子内内残留的水份免得产生冰晶让卵子细胞受伤、胞浆内精子注射 (ICS)是将单一精子技术注射进卵子、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(PGS)胚胎植入前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进行检测、胚胎种植前基因诊断(PGD)是用于检测胚胎是否携带有遗传缺陷的基因等等,这些技术对于实验室的科学家学术水平和操作要求很高,甚至直接影响活产率。

第三,越早受孕越好,最好不晚于35岁。

是的,35岁真是一个女孩的魔咒年龄。

美国试管婴儿活产率数据与产妇的年龄有很强相关。受孕越晚,活产率越低。所以冻卵给你带来的时间差很有限,并不是你多晚都能生出健康宝宝。

林志玲液体裙_林志玲冻卵_冻卵和冻胚胎哪个几率高

为了延长这个时间差,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,哪怕过了35岁,也要让自己维持在更好的受孕状态。

女王健康基金会介绍

公益事业不是一件件好事的叠加,而是一个效率和系统的工程。我们投入精力和智慧,借助高质量医疗健康大数据的积累,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知识图谱和预测模型,助力女性健康的轻科普、公益检测、风险评估,以第三方立场提供个性化咨询和解决方案,并可持续地创新健康风险干预模式 ,提升其专业性/可及性/保障性,只因妳需要更有安全感、幸福感的健康生活。

猜你喜欢

编辑推荐

热门阅读

奶粉事件

查看更多